廖开文:权益类投资2018怎么看2019怎么干?
2018年已经收官定论,股权宜推广平台收单股权融资、电影融资项目近百例,呈现出几大可喜变化,其一是早期风险投资项目推广增多,二是境外资本市场项目增多,三是电影融资项目呈现暴发式增长,四是晚期项目中的独角兽项目增多。
回看2018年与股权投资关联的资本市场一大领域,即私募基金的发展,并不如大多数人想像的那样没有亮点,“资本市场寒冬”说仅部分体现在私募证券市场,而私募股权市场依然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、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景之中!
2019年1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8年私募行业成绩单:截至2018年底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448家,较2017年年末存量机构增加2002家,同比增长8.92%;已备案私募基金74642只,较2017年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数量增加8224只,同比增长12.38%;管理基金规模12.78万亿元,较2017年年末增加1.68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12%。
从规模看,行业集中度仍然不高,在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基金规模来看,截至2018年底,规模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34家。多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管规模偏小,而“头部”基金的数量仍然相对有限,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大型私募基金公司数量偏少。在2018年基础市场影响下,私募行业“新陈代谢”情况加快,截至2018年底,基金协会办理1456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销手续,其中主动申请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301家。
“头部”基金公司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是业绩难以令人满意。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丽认为,2018年27家规模过100亿元的股票类私募的平均收益全线亏损,各家业绩有所分化,但大部分亏损幅度不足大盘下跌幅度的一半。其中,保银投资的跌幅最小,下跌4.57%。从近3年业绩看,绝大多数机构为投资者获取正收益,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近20%。
传统股票类产品过多,私募管理人小、散、多、乱造成管理风格趋同,产品投资策略同质化倾向严重,也给基金清算埋下了隐患。私募排排网统计显示,最近5年,私募基金发行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,私募证券投资产品发行数量也上升几个等级。2018年,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共发行10956只产品,私募产品发行数量年内月均在800至900只左右。产品清算方面,2018年来,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清算产品数量累计5669只,其中以股票策略为主。
各类策略的业绩差异也成为私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明显的重要诱因。私募排排网统计,2018年私募证券基金的业绩表现可谓惨烈。一直以靠绝对收益率而生存的私募基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一年。在股票策略中,占总数量87.75%的产品取得负收益率,只有占总数量约13%的产品为正收益率。而正收益率最高的为固定收益策略,其次是管理期货策略,相对价值策略产品取得正收益的数量仅为总数量的60%左右。
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认为,私募产品清算增多与募资难和市场业绩等因素有关。2018年以来,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,中小私募的募资影响加大,直接导致众多初创型私募出现融资难、融资贵的局面出现。而行业“头部”私募由于享有较多的行业资源,部分公司规模不降反升,带来行业的“马太效应”。这样的效应对于一级市场,VC(创投基金)或PE(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)也有较大影响。随着市场行情的调整,预期短期内难以改变。从业绩角度看,大小私募管理均不同程度出现业绩回落,原因之一是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,市场泥沙俱下,价值投资也难以逃脱。但是总体而言,投资看重的是长期的业绩,长期来看,大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业绩仍旧比较稳定。
2018年“成绩单”也不都是坏消息。从2018年私募基金总规模与管理人数量两项指标的增速看,增速的差距逐渐扩大。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媛媛认为,这代表单个管理人的平均管理规模不断扩大,一方面说明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在整体上不断提升:另一方面说明行业跨越稚嫩期,进入到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,固有的管理人行业格局吸金能力逐渐提升,不再是靠机构量带管理规模量的草莽竞争期。
从私募管理人增加的情况来看,二级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增加696家,增速8.22%;一级股权类私募管理人增加2059家,增速15.60%。尽管资本市场情况不容乐观,但仍有不少新生私募管理人具备入场热情。
从清盘角度看,王媛媛认为,2018年私募清盘量近2017年两倍,股票相关策略占比近一半。2018年私募行业全市场清盘数量创近5年新高。从北上广三地来看,地区清盘产品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上海、北京、广东。展望未来,私募基金的清盘风险正在释放,对市场流动性的担忧或可降低。但是,在基金净值过低面临较大被动清盘风险背景下,或将导致市场资金大量流出,应警惕流动性骤停风险。
转过头看看股权投资市场;在连绵不断的“资本寒冬”声中,2018年市场似乎很冷,募资“断崖式下跌”的说法不绝于耳。但无论从资本管理总量还是从投资事件来看,整个股权投资市场还是充满生机的。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,截至2018年11月,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资本管理量达到9.8万亿元。其中,2018年新募基金的数量为4071只、募资总额1.15万亿元,投资数量9773起、投资总额1.03万亿元,退出2674笔(IPO退出数量839笔)。中基协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0月底,已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为26798只、规模7.64万亿元,创业投资基金6284只、规模0.86万亿元。从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,截至11月,我国股权投资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.8万亿元,加上剩下的一个月时间,突破10万亿元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。对于行业来说,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,也为很多在“寒冬”中瑟瑟发抖的基金管理机构带来了一丝暖意。
和总规模一样引人注意的还有机构的投资行为。数据显示,虽然募资受到了很大影响,但很多基金公司却趁着淡季持续加码,多个行业的投资额甚至创下纪录。在投资行业上,2018年前11个月项目最多的是IT、互联网、医疗健康,分别达到了2058起、1914起和1297起。而在投资金额方面,则是金融行业以2143.65亿元遥遥领先,互联网行业以1672.21亿元屈居第二,IT行业以976.80亿元位列第三。在这其中,医疗健康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是今年增长最多的行业,可谓相当火热。不过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融资金额最多的是金融行业,这主要“归功”于蚂蚁金服、度小满金融和京东金融今年的表现。2018年4月,百度金融服务公司度小满宣布融资逾19亿美元;6月8日,蚂蚁金服完成最新一轮总金额高达140亿美元的融资;一个月之后,京东金融宣布完成B轮融资,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。仅此3家公司的融资额,撑起了整个行业。
来自投中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,截至2018年11月,中国创投市场参与投资的VC/PE机构近4000家,获投项目数量共计5035个(其中487个项目再度进入下一轮),投资金额总数在791亿美元左右,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高,超过2014年和2015年的投资金额之和。具体到今年的每个月,7月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最多,分别为624个、109亿美元。
多位投资人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均表示,2018年机构的投资情绪没有受到整体市场行情的干扰,甚至有逆势布局的不在少数。一位专注TMT投资的投资人坦言,当前的市场行情下“和当时VC热的时候相比,挑好项目容易了,创业者也愿意降价了,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”,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投资机构的态度和想法。而在地域方面,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投资案例数最多的是北京,投资金额最多的也是北京。中国股权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、上海、广东和浙江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。此外,今年股权投资增长最快的湖北、四川、陕西和湖南等省份,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伴随2019年科创板启动,会有更多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的项目登录我们平台推广,敬请广大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随时关注我们的动态。

